2025年9月21日,由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东三区晋级赛在合肥举行。我校选派的2024级MBA 学员组成的“矿世菁英队”凭借参赛作品《织网赋能,丝业新生——万事利以平台化战略推动产业价值重塑》荣获"最佳新锐奖"。
图1 矿世菁英队成员
六十小时极限攻坚,团队协作突破潜能边界
本次大赛聚焦《从丝绸匠人到 AI 先锋:万事利丝绸数智化协同创新之路》案例,要求参赛队伍在60小时内完成案例深度分析、解决方案制定、报告撰写及现场陈述准备,对团队的效率与能力提出极高要求。"时间是最奢侈的资源,接到案例的第一时间,10名参赛队员就迅速启动任务分解,让每个人的专业特长都能精准发挥。" 代表队队长李雪艳回忆起备战过程时说道。"作为队长,我更清楚协调指挥的关键——既要让各环节无缝衔接,也要及时化解协作中的分歧。行动中大家主动分享思路、补位支持,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是我们能扛住 60小时高压的核心底气。"
在学院龚荒老师与姚伟坤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在赛前做了多次案例模拟演练,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工、高效协作,全部参赛人员划分为背景组、模型组、方案解决与陈述组和问答组,各小组既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备战期间,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思维碰撞,甚至不乏激烈争论,但正是这种坦诚交流,让我们不断打破认知局限,完善解决方案。” 副队长沈新磊表示。倒计时60小时里,队员们几乎不眠不休,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凝聚力,在极限压力下不断突破自身潜能,为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备战阶段
赛场交锋展矿大风采,专业应变获高度认可
现场展示环节中,矿大 MBA 代表队凭借精彩的案例陈述赢得全场关注。队员们围绕传统丝绸工艺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场景,提出了独具洞见的平台化生态系统解决方案,将专业理论与实践需求深度结合,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思维。
面对评委与对手提出的犀利提问,队员们沉着冷静、对答如流。其中,殷越、沈新磊等同学在问答环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精准回应各类挑战,充分彰显了矿大 MBA 学子的应变能力与专业素养,获得高度评价。"站在赛场的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力量带来的底气。这场比赛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心理素质与团队默契的全面考验。" 队员朱博文赛后感慨道。
案例教学成果凸显,知行合一践行育人初心
案例教学作为 MBA 教育的核心环节,始终是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 MBA 教育中心重点推进的工作。自 MBA 办学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改革,持续组织学员参与国内外高水平案例竞赛,为学子搭建起 "从课堂到实践" 的成长平台,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次比赛是案例教学成果的一次生动检验。同学们在高压环境下,将课堂所学与企业管理实践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挖掘出了自身的潜在能量。” 指导老师龚荒表示。姚伟坤老师也补充道:“比奖项更珍贵的是同学们的成长,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团队协作能够创造无限可能。”
载誉前行再启新程,收获远超荣誉本身
"最佳新锐奖" 是对团队 60 小时艰辛付出的肯定,但在队员们心中,比赛带来的成长与感悟远比荣誉更有意义。"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自身潜能的认知,60 小时的高强度备战,不仅让我的知识体系更完善,更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与团队高效协作。" 队员王飞说道。
队员周婕则分享了团队多样性带来的价值:"我们来自不同行业,分析案例的视角各有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的解决方案更具独特性与实用性,真正体会到 '1+1>2' 的团队魅力。"
而作为主力选手之一殷越有着更深刻的感受:“这次案例分析就像一场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 ' 极限压榨 '—— 从案例拆解时的理论调用,到方案打磨时的细节推敲,每一步都在逼着自己挖掘知识储备的深度、拓展能力边界的广度。那些反复推翻重来的过程,看似煎熬,实则是在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思维精度与实战能力,这种成长比任何成绩都更珍贵。”
此次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的成绩,既是矿大 MBA 学子专业素养与团队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学院多年来深耕案例教学、践行 "知行合一" 育人理念的有力证明。未来,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教育将继续以案例教学为抓手,为培养更多具备实战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而不懈努力,助力学子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指导老师:龚荒、姚伟坤
参赛队员:李雪艳(队长)、沈新磊、刘小丽、吕嫚、李蕴秋、周婕、朱博文、郑会会、殷越、王飞
撰稿:李雪艳
摄影:吕嫚
一审:吉峰
二审:李新春